今年都在讲效率,爆款讲效率,推广也在讲效率。
那效率究竟是什么?
效率在百科上有两句定义:
1、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
2、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
简单来说,效率就是:以最快的速度、最少的资源浪费来完成各项任务和实现目标。
我之前讲过,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有常识,但是他们思考往往用的是直觉跟情感。
从感情和直觉来说,多就是好,大就是好。
尽管你不是主动的,但你每时每刻都在用这种直觉来思考,你就会掉进一个又一个的坑里,而不自知。
你通过打爆款赚到了10万,还想要赚100万,会很理所当然的想到:多打几个爆款。
哪怕你不是做电商的,只是一个开小面馆的,也会有一样的想法。
卖面条不够,还想卖馄饨,卖馄饨还不够,甚至还想在菜单上加上油条、饺子、炒饭、盖饭、肥肠粉。
什么都做,什么都不做不好,最后就是贪多嚼不烂,做成一家毫无特色的面馆。
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饭馆,其中印象最差的是九寨沟一家小餐馆。
菜馆唯二能贴菜单的两面白墙,贴满了各色菜品,按照一排10菜品个计算,每面墙有五六排,两面墙大概100多个菜品。
但这家餐馆只有一个老板,还兼职厨子;结果就是不仅出餐慢的离谱,做出来的菜基本上难吃的要死。
对于这家餐馆的老板来说,每多一个菜品,就多一份机会。
但是正是基于这样的“常识”,反而没有给他增加机会;恰恰因为菜品多,不方便备菜,也没有特色,拉低了店铺的口碑和效率。
从当时的客流可以看出,加上我们也就两桌人,而且都是新客。
反而越是如此,老板越是想开辟新的收入来源;他一家炒菜馆,不仅做炒菜,进门还挂了一个包子油条豆浆的牌子,兼职做早餐。
电商,本质上就是一场有限对无限的游戏。
我们每个人,以及所在的公司,时间、资源、能力都是有限的,而市场机会是“看似”无限的。
做电商最大的错觉,就是你看到别人赚钱了,觉得自己做也能赚钱。
时间花在哪里,结果就在哪里;时间是你最大的资源,也是你最大的成本。
投入到1个项目你能做到90分,投入到10个项目,你还能每个都做到90分吗,你以为最差也有60分,结果每个项目不到30分。
效率不是多做事,而是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动作,去达到目的。
在电商这个游戏里,市场不会限制你,平台也不会限制你,看似你又无限的机会;但坑死自己的第一大坑,不是你的竞争对手,而是自己的贪婪和不知边界。
做爆款,80%取决于上架前,经营一家店铺,经营一家公司更是这样。
从一开始,你就要想得非常清楚:做什么和不做什么
也就是确认经营的方向和边界。
电商最大的失误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,一旦方向跑错了,就要折回来再跑,这个过程浪费的时间和资源不计其数,最后结果就是投入极高、产出极低。
做什么,就是研究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
你的生意能持续多久,1年、2年?还是10年、20年?
大部分人,不管选品,还是选行业,都没有长远的目标,习惯了小富即安。
时间是一把最佳的尺子,它决定问题的高度,如果你做一件事情,把眼光放到未来3年,你的竞争对手有很多。
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7年,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会很少了。
如果你只是赚一两年的钱,现在的生意未必是你最佳的选择,持续时间短不说,还不是你同等付出下回报最高的工作。
说句戳心窝子的话,工地搬砖都比你现在挣得多。
如果目光放的短,只有几个月到一年的视角,当生意下滑的时候,你无可避免的会做出两个选择:第一是打价格战,第二是直接换个赛道玩。
毕竟人无我有没机会,人有我优做不到;那不如直接人优我廉,人廉我转嘛!
但你们去翻一下,那些几年前教你打价格战的教程,他们的帖子中如果有案例,那个案例又有公开的链接的话,你们去找一下链接还在不在,品牌还在不在。
大部分打价格战的,基本上都活不到现在,别说五六年前打价格战打那帮人,就是两三年前打价格战的基本上也都销声匿迹了。
第二个是换赛道,店铺生意开始下滑了,你也没什么利润,降价也没法跟啊,你就开始摇摆:是不是你选的类目不好做?要不要换个类目,换个赛道试试呢?
你以为换赛道是捷径,实际上你以为的捷径可能是大坑。
换赛道时,你的时间、金钱、人员都会从现在这个赛道换到其他赛道。
但是在新赛道你是新手,显然不如你的对手专业,最终你不仅投入多、产出少,业务还越来越散,且所有产品都没有竞争力,也就没有所谓的效率。
当生意越是不好做的时候,越不应该是在你的边界上跳来跳去;而是要先思考:
1、你的产品够不够好?
2、你的创新有没有用?
3、你的价值够不够高?
做电商之所以焦虑,是来自于不确定性;你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,爆款能不能起来,今年能不能赚到钱。
而对抗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尽量把所有信息调研清楚,至少把未来可以确定的事情,给确定下来。
比如10年后你这个行业还在不在,存不存在什么替代品,他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。
站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思考你的业务,就要尽可的收集更多的数据,包括这个行业的相关报告、相关政策,以及在用户真实的场景中去调研这个行业。
调研清楚之后,更重要的是确定你的定位和标准。
前面说了,没有几个打价格战的,能够活到现在。
你听完可能会反驳,比比赞、海底捞不都是价格战吗?
海底捞的火锅底料是全网最低价,比比赞的每款零食价格都低得离谱。
请注意,不管海底捞,还是比比赞,都不是价格战。
他们的策略叫做总成本领先策略。
总成本领先策略和价格战最大的区别久在于成本。
比比赞的蛋黄酥卖3.9元,他通过供应链优化,通过科技与狠活,通过资本的介入,通过全价值链的控制,实现了3.9卖6枚蛋黄酥,他能盈利。
而价格战是,你成本10元,卖19元;对手今天降到15,你降到14,他又降到12,你降到10元就不挣钱。
这个时候你当然还有一个选择,那就是降价且降质,把10块钱的成本降到8块,卖10块你还赚2块钱。
但是请注意,降质就是最大的坑,很多人都希望通过降价来增长销量,但是降价之后当时销量会涨,慢慢的你会发现,不仅降价不管用了,销量相比一开始不仅没有增长,最终还没有利润。
原因就在于,原来认可你的用户,发现产品质量变差了,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你。
用户忠诚的,不是你这个品牌,而是你提供给他的价值。
因此,一旦降质,不止杀死你的老用户,也得罪新用户。
总成本本领先策略不是降价,而是通过成本设计,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具有极致性价比的产品。
这不是价格战,而是价值战。
用户要的从来不是便宜的东西,而是性价比。
什么叫性价比,最起码得要等价交换。
我有一把混沌无极先天极品白帝圣剑,你有半斤面条;我拿白帝圣剑直接和你换面条显然是不划算的。
假设你的面条值20,我的白帝圣剑值1000,我贩剑得1000,拿20找你买面条,才是划算的。
我愿意给你30,是因为我认为你的面条比别人的更好,多出来的10块钱对我来说,是给你的打赏;对你来说,就是利润。
而如果我花15,在你那你买来的面条却是发霉变质的,你觉得我还会选择你吗。
通过时间之尺衡量,我们要把生意做得更长久,选择的定位有2个方向:
高价和低价
高价:锁定高端市场,追求极致价值
低价:锁定大众市场,追求极致价比
这两条路的资源配置是完全相反的,选择做高端市场,那你配置所有资源都是顶配,你的成本甚至会高于竞争对手的售价。
如果你选择做大众市场,你就要想办法通过创新降低成本,你的售价甚至要远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。
价格就是定位,在做定位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左右摇摆,一会儿要做高端市场,一会儿要做大众市场,资源配置上无法形成一致性。
贪心是本能,很多人都总想全部通吃;但是资源是有限的,东一榔头,西一棒槌,你就哪边都做不出成绩。
高价锁定的是高消费人群,通过增加成本去做价值创新,追求的极致价值
低价锁定的中低消费人群,通过做减法做成本领先战略,追求极致性价比
要做全品类最好的蛋黄酥,售价就不能是9.9。
轩妈能卖到41.8/6枚,不是随便乱定价,而是在成本上做加法。
用最好的蛋黄酥、最大气的礼盒、新西兰进口的黄油,甚至上百万一年的国际大奖,都连续买了5年。
不管是从产品本身、视觉、交付体验、场景还是服务和信任状,全部都用的最高标准。
所有的资源配置,都只说一句话:轩妈=全网最好的蛋黄酥。
比比赞的蛋黄酥,选择的是相反的路,做全网最低价。
要做全网最低价,就要把成本降低到极致。
要把涉及成本的所有链路都拆解出来,拆到不能再拆为止,通过成本的系统设计,而不是偷工减料;把售价降低到远低于竞争对手的程度。
他6枚蛋黄酥只有3.9元,全网没有人能做到这个价格,别人想和他打价格战都打不了。
选择对应的价格定位,就要有对应的标准。
定位的本质就是重新定义标准;通过重新定义标准,重塑产品的竞争力。
你和对手竞争的本质不是产品,而是标准,你要做行业最贵的价格,就要有行业最好的价值,你要抢占低端市场,就要做到比对手都低的价格。
对于用户来说,都希望花更少的钱,买到更好的商品。
什么叫做好,对于绝大多数品类来说,行业第一就是好。
但问题是,谁不想做行业第一啊?
可我们中小卖家不仅资源有限,能力也有限,丞妾做不到啊!
记住,这里的第一不是体量,而是标准。
标准是质的变化,而非量的要求。
不是让你打一个爆款,上来就冲到100万销量;而是你要按照行业第一的标准去塑造你的产品价值。
你的标准高了,用户价值就高了,你就能以质取胜。
很多人的想法是,我没能力做行业第一,我能拿到多少份额拿多少,不和头部去竞争。
但现实是,不争第一的,最后都成了中腰部,甚至尾部。
哪怕你不是全品类第一,你也得在某一方面是第一。
蛋黄酥你做不了第一,伴手礼的场景你总要争个第一吧,第一就是最好,在这个领域你无可替代。
这不是能力的问题,也不是资源的问题,而是你对标准的认知。
不仅要选择行业第一的标准,甚至不是淘系第一,而是全平台第一。
青墨同学成不了电商培训第一大的老师,但是至少要做到课程交付的质量第一吧。
只有你的标准足够高,才能降维打击对手,他们在卷的时候,你才能和他们拉开差距。
当你能做到标准极高,才会动作极简、速度极快、成果极大,也才具备效率。
那么怎么建立足够高的标准呢?其实挺简单,只需要4步,但越是简单的步骤,你越要认真思考。
1、定标:选择做高端,还是做低端
2、对标:对标第一,成为他的用户,全方位学习标杆
3、标准:对照第一的标准,缺什么补什么
4、刷新:超越标杆,成为新的第一
当你有了清晰的目标,明确的标准,才能善用你的时间和空间资源,使其价值最大化。
定了标准,才能更好地输出价值。
显然前面定的标准,做的定位,都是内部的策略;用户显然不关心你的策略是什么,他只关心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。
那么你现在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
你等于什么?用户为什么要选你?
很多人的底层直觉里,认为多就是好,大就是好;所以在产品价值上,也总是在追求多。
但价值这个东西追求的不是多,而是独一无二。
你买iPhone是因为它功能比安卓机更多吗?还是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价值?
你喜欢一道菜是因为它的价值比其它菜多吗?还是它解决了你的关键痛点?
你追一部剧是因为它的元素比其它电视多吗?还是因为它戳中了你的爽点?
既然我们买东西的时候,并没有选择价值最多的那个,而是选择价值感最高的,那为什么我们会把价值做得多且杂乱呢?
人人都以为,价值越多,用户就越容易被吸引。
但事实上,做电商的逻辑不是要价值多,而是要把一个价值做到N倍好,把一个价值从100分做到150分,甚至200分、300分。
独一无二意味着排他性,这个价值除了你,谁也提供不了。
就像提到全棉时代,你就会想到最好的棉柔巾,提高王老吉你就会想到凉茶,提到益达你就会想到口香糖。
只有每个用户提到你,想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,你的价值才算是明确了。
其次是我们要真正的切入用户视角,很多运营以为自己具备用户视角,其实只会抄竞品。
聊来聊去,还是聊的产品有什么功能,恨不得把自己的功能说的天花乱坠。
可以说,绝大多数人,对用户挖的根本不够深。
价值必须是给用户的好处。你要思考用户想要什么,而不是你想给什么。
要深度理解用户,你不仅要研究用户是谁,什么年龄,什么消费力;你还得把场景、用户链研究透彻。
用户不是一类人,而是一个链条。
你不仅要深入研究自己的直接用户,还要研究用户的用户,甚至研究用户的用户的用户……
了解用户链上的每一位用户是谁,他们想要什么价值、想解决什么问题……
比如用户买蛋黄酥,不是为了自己吃,而是可能为了送礼。
比如用户买衣服,不是为了穿着舒适,而是展示给别人看。
而要把用户价值研究清楚,除了分析搜索词、人群数据,评价和问大家,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成为用户。
不仅要成为行业标杆的忠实用户,你还要成为这个品类的忠实用户。
建立在用户视角之上,找到唯一的核心价值,我们得逐一的去做分析,把所有你的价值点都罗列出来,然后一一进行排除。
1、这个类目的用户有哪些高频痛点?
2、有哪些痛点是长期存在的。
3、有哪些痛点是你和对手都能解决的?
4、有哪些痛点是只有你能解决的?
5、有哪些痛点用户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?
6、有哪些痛点是你能拉高标准的?
7、有哪些痛点是你能和对手拉开差距的
把所有价值罗列出来之后,根据未来发展的机会、可以获得的利润、你能和塑造的标准进行判断,最后排除所有其它价值,只保留一个价值。
从用户心智、核心价值、核心竞争力、用户购买理由到公司品牌形象,整条线必须保持一致性,不能有第二个答案
在所有价值上追求面面俱到,那么最后必定是哪个价值都打不深、打不透。
事实上,只需要把一个价值打透,把一个价值做绝,让它成为用户心目中的绝活儿,你就就成功了。
只有把时间、精力和资源全部聚焦在一个价值上,才能真正把这个差异化价值变成用户能够感知到的差距。
差异和差距的区别是什么?差异是主观的,而差距是客观的。
真正的竞争不是差异化竞争,而是差距化竞争。
为什么必须有独一无二的价值?因为如果价值没有立起来,价格就顶不住,最终你就无法逃脱降价的宿命。
任何生意,如果用户没有获得超预期的价值,你宁可不要做。
否则,你即便短期之内赚到了一时的钱,也会失去未来一世的钱。
生意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持续获得更高的利润,就说明它能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。
产品是标准的载体,价值是产品的内核,虽然用户只能看见产品,但产品始于标准,最终产品的竞争力来自它的价值,也是用户真正购买的理由。
用户要的不是产品,而是买的是成果,因此,产品只是手段,价值才是目的,不是在产品的广度上做加法,而是在价值的深度上做加法。
电商高手一开始就要明白这个道理,必须把产品的价值做到第一。
做到第一才会成为用户的首选,第一意味着安全、有保障、有价值感,所以用户喜欢第一。
竞争中从来不存在以弱胜强,本质都是以强胜弱,差别仅仅在于是整体强,还是局部强,是表面强还是本质强。
整体可以弱,但是可以创造局部的强大,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以多打少,以强打弱。
如果将资源和精力分散到很多个产品上,就会导致所有产品都无力突破,每个产品都无法在市场上扎根,因为没办法真正把用户价值做出差距。
从用户角度来看,竞争是产品的竞争;根本逻辑是单点爆破:找到一个突破点,进行饱和攻击。
你要把所有资源和力量全部聚焦在一个产品上,靠这个产品实现单点破局,直到做到第一。
很多中小商家,别说拿到市场头部的份额,可能连中腰部都没做到,就开始做100个产品。
我们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,做一堆新品,最后发现,所有爆款还是出现在自己的优势品类上。
如果你店铺已经上了100个产品,那我建议你一定要看一下自己的销售结构,占据你80%以上销售额的是哪些产品,其它的能砍掉则砍掉。
因为剩下的20%,看起来好像都在动销,但是贡献金额少不说,还不好备货,平台的各种延迟发货罚款,就够你头疼的。
聚焦的本质,就是为了在一个细分市场上成为冠军而收缩经营。
以前有流量红利,只要有产品就能卖出去;但是如今产量过剩,供求关系对调,以量取胜的红利已经过去了,未来一定是以质取量,人口越是少,产品的价值也就越重要。
要把产品做到行业第一,需要几个步骤:
1、选出能做到行业第一的种子产品
选品的过程,就是反复问自己:哪件事能做到第一?
这件事就是你应该聚焦的点,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谈10件事。
这件事必须上接定位,中接价值,下接产品,因为这三者本来就是一体的。
你要成为第一,意味着你必须有行业第一的标准,找到独一无二的价值,再通过产品来实现。
选品有4个判断标准:利润规模、复购效率、差异程度、行业趋势
利润规模:按照预估的利润体量从高到低进行排序,靠前排序的就可以定义为A级产品。
复购效率:即便不是复购率第一名,A级产品的复购率至少要排名靠前,只有具备复购,你的产品才会有终生价值的可能
差异程度:选出来的这个A级产品,对手做到了什么程度?如果对手做得比你优秀很多,这个产品就不可取。
行业趋势:除了通过后台的数据看过去的趋势,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考察这个赛道在资本市场的市值或估值,因为资本市场看的是未来价值。
2、上架前就要解决转化率
产品在还没有做之前,你就要想清楚怎么样能卖的好。
你要问自己:用户在哪?用户的痛点是什么?用户的大需求在哪?
还要问自己:打什么卖点?什么样的视觉?有哪些环节能提升转化?
更要问自己:怎么触达用户?做哪些渠道?哪些渠道好做?
还要问自己:赚多少钱?怎么赚钱?如何持续赚钱
这些话很多人说了很多遍,你可能都听烦了;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,因为违反人性。
我们前面说了,人性都是贪婪的,很多人看到别人做一个爆款赚了钱,就开始开始拉团队、配资源、找工厂。
最后产品做出来了,结果发现根本卖不动,才开始想办法在推广上解决。
可是你把这个锅甩给推广,推广他老人家很冤枉啊。
把这些问题反复思考,想通,想透,再去做,你才真的有效率可言。
3、深耕全产业链,做到品质第一
订单的问题解决了,还要解决品质问题;品质是经营的天条,产品就等于人品。
什么是品质:你的价值能被用户感知,让用户被深深震撼。
但不得不承认,这件事难度非常大。
因为品质管理不是单点管理,而是全产业链管理。
要让用户感知和震撼,你就必须对产品的全流程进行品质管理。
研、产、供、销、服的每一个节点都关系到用户感知,这意味着你再在每一个节点都要有行业第一的标准和流程。
4、提高复购,连接用户终生价值
品牌最终的竞争就是复购率和转介绍。
复购是指用户重复购买,转介绍是指进入用户的圈子,低成本地获取新客户,包括小红书帮你种草,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等,都算转介绍。
要实现高复购,高推荐率,你就要具备高知名度、高口碑,继而产生忠诚度。
在知名度上来说,首先你要让用户知道你的品牌,这就包括你的站内外推广、线上线下推广,都得让用户看到你。
口碑就是用户知道你的产品后,就有可能产生第一次购买,在这次购物体验的过程中,你能不能震撼到他?
什么叫震撼?你要让用户感受到对手与你的差距。这个差距必须是客观的,是用户可衡量的。
如果做到这一点,你就有了口碑。
而从口碑到忠诚,是你要用价值来换取。
你要为用户提供终身价值,让他持续依赖你。
如何才能让产品持续超越用户预期呢?唯一的办法就是持续迭代。用户终身价值绝不是吹出来的,它是持续迭代出来的。产品只有持续迭代,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要求。